一场陷入僵局的执行纠纷,在检察监督与法院执行的协同发力下迎来转机。近日,浠水县检察院依托县综治中心,与县法院密切联动,成功化解一起涉在校大学生执行案件,既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,又为青年学子成长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。
矛盾深陷僵局 检法联动破局
2024 年,张某(化名)与大王(化名)因借贷纠纷诉至法院。法院判决生效后,大王未履行还款义务。案件进入执行程序,法院依法冻结大王账户,并对其在校大学生儿子小王(化名)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。面对执行,大王消极应对,张某情绪激动,案件一时陷入
浠水县检察院在跟进监督中敏锐发现,小王作为在校大学生,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可能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该院充分运用综治中心 “政法 + 信访 + N” 联动机制,迅速启动协同处置程序。联合法院执行局、综治中心召开专题研判会,研究制定 “双向疏导 + 分类化解” 方案:由检察官组成专班,向申请人张某释法说理;法官约谈被执行人大王,剖析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;综治中心全程为调解工作提供支持,多方合力寻找案件突破口。
五小时调解促和解 三重关怀暖人心
2025 年 3 月 5 日,在浠水县综治中心调解室内,经检察院和法院法工作人员的耐心疏导,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重回谈判桌。检察官以 “信用修复与子女发展” 为切入点,向大王详细阐明强制执行对家庭成员的连锁影响;法官则向张某深入讲解 “执行不能” 的法律概念,引导其理性维护自身权益。经过五小时多轮磋商,双方最终达成执行和解协议:大王分期偿还欠款,法院同步解除对小王的限制措施。
调解成功后,检察机关持续跟进协议履行情况。3月下旬,大王如约支付首期 5 万元执行款,法院当日解除相关账户冻结及限高令,小王得以安心重返校园完成学业。
创新机制促长效 标本兼治显担当
案件办结后,浠水县检察院与法院进一步深化类案治理,推动建立“涉青年群体执行案件分类评估机制”。该机制明确,对确无履行能力的在校大学生被执行案件,优先适用和解程序,并为其建立信用修复通道。
“我们要把检察监督融入社会治理大局,既要解开‘法结’,更要化解‘心结’。” 浠水县检察院检察长曾陆峰表示,该院将持续深化综治中心检察窗口建设,通过 “监督 + 调解”模式,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更多检察力量,不断提升法治护航社会发展的质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