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子初心践检察使命 用青春奋斗答时代之问
作为一名工作刚满一年的新公务员,同时也是一名投身检察事业的检察官助理,这一年是我学习、适应、成长的关键阶段,在组织的悉心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,立足岗位,认真履职,扎实工作。今天,我们在这里深刻学习并领悟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以案为鉴,警钟长鸣。结合本次交流主题和工作实际,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悟与思考。
一是以“归乡赤子”之心,筑牢服务根基。2024年6月,我以一名新公务员的身份,从武汉回到浠水,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。从“离乡求学”到“返乡入职”,这方水土的召唤,让我在身份的转变中,更深切地读懂了骨子里“根”的力量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于我而言,既是高悬的纪律明镜、必须严守的纪律红线,更是融入血脉的乡土基因所赋予我的行为自觉,是反哺桑梓路上最坚实的行动坐标。作为“归巢雁”,我铭记家乡山水的滋养与乡亲殷切的期盼,这份沉甸甸的乡情,正是驱动我俯下身、沉下心、扎下根的最深沉的动力。在步入实际工作后,在日常的案件办理中,我深切的体会到,要用好“接地气”的乡土优势,更要练就“专业化”的硬核本领。
站在新的起点,我深知肩头的责任,我将以对家乡的无限赤诚,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,用实干回应这份乡梓深情,努力成长为一名政治坚定、业务精通、作风过硬、让党放心、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。
二是以“检察为民”之责,传递司法温度。作为一名检察官助理,我从事的是民事检察工作,身处民事检察一线,我深切体悟到,我们的每一项履职,都紧系群众切身利益与法治获得感。抽象的法条之下,跃动着老百姓鲜活的诉求与实际的困境。在检察工作中,我坚持融通“法言法语”和“群众语言”,用通俗的方式倾听诉求、阐明规则、讲透法理,努力化解群众心结,追求“案结事了人和”的实质效果。
在办理一起涉及在校大学生的民事执行监督案件中,在严格依法审查的基础上,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,倾力于调解疏导,通过多轮“背对背沟通”弥合分歧,多次“面对面协调”聚焦诉求,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。不仅依法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,更护住了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前程和未来。通过这起案件,我深刻体会到,作为一名公务员,一名检察人员,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,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,在恪守法律底线的同时,将司法的目光投向案件背后鲜活的人生际遇,展现出“检察为民”的情怀与温度。
在面对弱势群体因法律知识匮乏、诉讼程序复杂而产生的维权困境时,积极
三是以“青春奋斗”之姿,勇担时代使命。“立足岗位话基层,担当作为建支点”——这既是本次交流的主题,更是我们年轻一代公务员应有的姿态。支点建设的根基在乡野阡陌,发展的答案在躬身实践,基层是实践的沃土,是锻炼的熔炉。把岗位当战位,将担当化行动,在每一次释法说理中,用乡音传递法治温度,用真诚化开乡亲们的心结;在每一份法律文书里,倾注为民的匠心与责任。把关乎街坊邻里冷暖的“小事”做实做透,把承载家乡父老对公平正义期盼的“实事”办成办好。
“人生万事须自为,跬步江山即寥廓”以点滴之功、实干之为,为家乡这个“支点”夯基垒台、添砖加瓦,在浠川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!